所有分类
  • 所有分类
  • 攻略

做数据十年,这是我见过最好的“用户活跃”分析思路

用户活跃不是“签到抽奖”的表面热闹,而是业务增长的底层支撑。这篇文章从“活跃的本质”出发,系统拆解活跃分析的五步法:定标准、找规律、查异常、追原因、定计划,不仅提供了实操路径,更重塑了数据分析师的业务视角。

做数据十年,这是我见过最好的“用户活跃”分析思路

上一篇【用户流失分析,这是我见过最好的模板】以后,有同学强烈呼吁写用户活跃。因为用户相关的话题很多,为了便于大家阅读,这里把各种话题做一个归类如下图,这样看着清楚一些。今天我们来系统的分享一下:用户活跃这个话题。

做数据十年,这是我见过最好的“用户活跃”分析思路

一、用户活跃分析核心问题

陈老师常讲:做数据的懂业务会导致问题。可在用户活跃分析中,往往是业务盲目拉活跃导致问题。登录7天签到送福利、登录就抽奖最高888、种树20天送一袋猕猴桃……结果按下葫芦浮起瓢。活跃率做高了,转化率跌了,费用烧干了,到头来更纠结……

想破局,就得想清楚:到底活跃对我们意味着什么?除了微信/抖音这种超级应用,真的有另一个应用是用户无可替代每天一看的?(如下图所示)

做数据十年,这是我见过最好的“用户活跃”分析思路

从本质上看,互联网应用讲用户活跃,就像传统企业讲顾客到店一样:

  • 活跃是一切的基础,必须关注
  • 不能空活跃不转化,得联起来看
  • 影响因素太多,必须抓大放小,聚焦行动

在讲用户流失分析的时候,我们说过:流失分析的目的不是消灭流失率,而是把流失控制在可控范围内。在用户活跃分析的时候,道理类似:做活跃分析,不是为了逼用户天天来戳一下,而是为付费、转介绍提供稳定的支持(把这句话背下来)。

二、用户活跃分析基本思路

1、定标准:目前业务需要什么样新增、活跃、付费结构

2、找规律:常规的活跃走势,该是什么样

3、查异常:区分常规变化、异常变化

4、追原因:对异常变化进行追踪,分析

5、定计划:根据问题轻重缓急,制定应对

最重要的当然是定标准。作为业务方,心理要有判断:我需要多少活跃用户,需要多少活跃率。并且不能割裂看一个指标,要关注AARRR的整体形态。

做数据十年,这是我见过最好的“用户活跃”分析思路

1、定标准的常用办法

定标准主要参考三点:

  1. 业务特征:不同业务需要的活跃用户数活跃率不一样。
  2. 发展阶段:新上线更倾向于聚集人(做大DAU),到一定程度才做付费转化。
  3. 竞争策略:策略不同,意味着对活跃、付费的要求不同。

比如最基础的三大策略(如下图所示):

做数据十年,这是我见过最好的“用户活跃”分析思路

请注意,竞争策略才是定标准的核心。比如传统观点认为金融服务是低频业务,可做金融APP时,完全可以把财经新闻、理财教育、本地吃喝攻略、电影信息这些和消费有关的东西做进去,把一个低频应用做成高频应用。

因此,一般同类业务特征和发展阶段只是参考。

更重要的,是业务内心的声音:“我们要做成一款XXX的应用,相比之市场上的产品,我的目标是XXX”。

2、找规律的常用办法

规律包含三类:

  1. 政策规律。政策发布以后,产生的巨大反响。
  2. 自然规律。全年1-12月,本身就包含了很多影响活跃的因素(如下图所示)
  3. 运营规律。常见的运营事故(商品缺货、系统宕机、宣传误导……)运营措施(抽奖、签到、互动游戏)都能引发活跃数据变化。

做数据十年,这是我见过最好的“用户活跃”分析思路

这些具体的政策、事件、运营动作,才是指标变化的本质原因。因此在分析之前,应该先大量收集内外部事件,拿着事件思考问题。这样做,可以节省大量分析时间,而不是做了一堆分析,还被吐槽为:“我早知道了”“它就是这样的呀”。

3、查异常的常用办法

遭遇异常,要关注:

  • 幅度:单日波动是否足够大
  • 持续性:是否有持续增大、持续回落的走势
  • 规律性:是否是有规律的、计划内的波动
  • 关联性:关联的注册、付费指标是否同样波动

做数据十年,这是我见过最好的“用户活跃”分析思路

注意,不是所有的波动都值得追击,大幅度、持续性、非规律、波及其他指标的优先处理。偶尔地波动一下很正常,但是要记录发生时间,观察走势,当问题出现恶化时容易溯源。这样做,不用让数据分析师陷入无休无止的纠结里,更容易找到真正的异常问题。

做数据十年,这是我见过最好的“用户活跃”分析思路

4、追原因的常用办法

确认是异常波动,常见的形态有三种:

  1. 事件型:一次性的,大幅度下跌
  2. 持续型:从某一节点开始,持续下跌
  3. 系统型:自身波动小,但始终比竞品差

做数据十年,这是我见过最好的“用户活跃”分析思路

先判断是哪一型的问题再追原因。追原因的难度是:事件型》系统型》持续型。一次发生的事件最容易查到源头。系统型差异,可以通过竞品分析得到答案。持续性问题反而最纠结,有可能过着过着自己没了,有可能是一次重大事件的余波,也有可能是深层次的问题。

需要注意,我们常说DAU=DNU+DOU(日活跃用户=每日新用户+每日活跃老用户,一般新注册用户都直接计入活跃),往往系统型问题会影响DNU,在用户注册后T+1,T+2…T+N的时间内没有做好引导,导致用户不活跃甚至流失。

DOU往往与事件有关,比如季节性促销,沉默用户唤醒,新品上市等等。因此在追踪原因时,可以分头观察。对新人关注注册到首次付费流程,对老人打标签,关注老人对活动的响应(如下图所示)

做数据十年,这是我见过最好的“用户活跃”分析思路

5、定计划的常用办法

定计划是一个业务动作,不在本篇的讨论范畴。

定计划主要看运营的业务能力,作为数据分析,可以提供的支持是:提供用户分群分析,找到活跃下降源头分析不同运营举措效果,挑选好的举措支持ABtest,验证促活效果,推广好经验。

本文由斑斓星球作者【接地气的陈老师】,微信公众号:【接地气的陈老师】,原创/授权 发布于斑斓星球,未经许可,禁止转载。

题图来自 Unsplash,基于 CC0 协议。

阅读全文
原文链接:https://sk5ip.com.cn/yunyingzhuanlan/zimeitizengzhang/zuoshujushinianzheshiwojianguo/,转载请注明出处~~~
0
分享海报

做数据十年,这是我见过最绝的“经营分析报告”!

别再拿结果解释结果!作者用十年血泪总结:一份能救命的经营分析报告,必须层层拆解从线索→成交的第三级过程指标,用关键因素锁定真问题,再以MECE逻辑剥洋葱,直达老板最想听的答案。数据不全?先学会这套思路再跳槽。

做数据十年,这是我见过最绝的“经营分析报告”!

很多公司的经营分析报告写得长篇大论,几十页ppt,几百个指标,密密麻麻的数字。然鹅一旦上经营分析会,就会被批成:“分析不深入!”“观点不突出!”明明都摆了这么多数字和图表了,咋还不深入呢?

问题解析

因为这些报告,犯了“拿结果解释结果”的问题。很多经营分析报告,使用的都是财务指标,收入、利润、成本、费用等等。即使计算诸如:“盈利能力”“增长能力”指标,依然是利用财务指标做的二次加工。

站在业务角度,这些财务指标都是结果指标。如果只是拿结果解释结果,就会出现诸如“利润同比环比都低了,要搞高”、“利润低是因为成本高了,要搞低”这种没啥用的无脑结论。

听到“利润低了”的结果以后,人们更想知道的是:

1、是大环境不行还是我没有做好?

2、别光说大环境不行,有啥对策吗?

3、我哪里没做好,方向错了还是执行不力?

在输出报告的时候,应该对问题原因进行方向性判断。如果真是大环境问题,就寻找新环境下应对办法。如果不是大环境问题,就堵死那些甩锅人的借口,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。

想做到这一步,就得三步走:

1、不只看结果指标,增加过程指标

2、找影响结果的因素,识别关键因素

3、建立分析逻辑,找到问题的重点

增加过程指标

要增加的过程指标,能反应:“业务是怎么做出来的”。第一级的拆解是:业绩=客户数*转化率*客单价。注意!站在业务角度,客户数、转化率、客单价这些指标,照样是结果指标。还需要第二级,第三级拆解。

在收入端,第二级拆解,看从客户线索到成交之间,还经历哪些步骤。比如:常见的toB业务如下图所示,其中线索→跟进→需求确认→打样→议价,每一步的转化率与停留时长,是第二级过程指标。

第三级拆解,则需展示业务细节,比如上图中:

不同线索来源渠道(公域/私域/转介绍/业务员开发)

线索分配策略(按能力评估/过往业绩/先到先得分配)

不同产品型号/毛利(主力产品/搭配产品)

优惠力度(高/中/低)

有了这些细致划分,就能更深入分析

在成本端,处理手段稍有不同。在成本端,一般第一级区分变动成本/固定成本,第二级则根据成本动因,把财务指标里销售费用/管理费用,按成本东一拆分,让业务直观看到自己的动作带来的成本

这一步做好了,分析自然深入。如果只能拆解到第二级,甚至第一级,那么分析就相对粗线条。

识别影响因素

增加的过程指标是否都需要放进经营分析报告呢?当然不是。堆砌太多的过程指标,会让报告更冗长,更难看出结果。因此需要数据分析师们,识别出影响经营结果的关键因素,放哪些能代表关键因素的指标进报告。

对于外部影响因素,重点关注:

1、上游原材料、劳动力、资源对成本影响

2、下游客户需求数量、偏好种类、偏好渠道对收入的影响

3、竞争对手是否有发起针对性降价/是否在争抢上下游资源

对于内部影响因素,重点关注当前的业务策略是啥?具体包括:

1、人:以什么样客户为核心客户?

2、货:商品主打功能/价格/服务

3、场:以什么渠道为主,对量/质的要求是多少?

先了解业务策略,才好进一步观察:到底一线部门执行到位没有。如果业务策略定了:发展高端客户,可一线仍然在大水漫灌般引流,没有重点发力,那就是执行层面出了问题。如果大家都在按业务策略做,但不见效果。那就得找时间反思一下:策略是否需要调整。

当然,也有可能公司没策略,想到一出是一出。但是没策略的公司,一般都会出现:

1.产品线布局不合理,缺货/积压并存

2.收入涨,毛利跌,净利润跌得更快

3.销售费用增长远快过收入增长

在发现问题后,提示管理层逐一解决即可

建立分析逻辑

梳理完指标,确认关键因素后,就得建立分析逻辑。分析逻辑可以用MECE法来建立,基本的思路就是:正反方面,确认问题。用剥洋葱的方法,层层剖析找到答案(如下图)。

注意!分析逻辑并没有固定套路,完全以“解答领导问题”为导向。比如同样是大家都在抱怨“大环境不好”,有可能领导会指示:“寻找一下大环境不好下,还能怎么做?”也有可能领导指示:“就知道抱怨环境!堵他们的嘴!”这两种情况下,分析展开思路有明显区别(如下图)做分析逻辑的时候,一定要清晰:到底领导想要啥……

这一步需要看菜下饭。因为不同公司面临的问题不一样。同一个问题,老板们思考重点不同。做经营分析,为管理层服务,就得了解管理层真正需求,而不是盲目年数字。

小结

综上可见,想做到高质量的经营分析,需要多方面努力:

1、业务有一定数字化程度,能采集到过程数据

2、数据分析师对业务有充分了解,有丰富标签库描述业务行为

3、数据分析师与领导有良好沟通,能把握分析方向

当然,并不是所有企业都有这么好的条件。很多小厂子,待遇差,工资少,数据基建一塌糊涂,只有少得可怜的订单数据,领导还指望着分析出惊为天人的结论,这个难度就着实大了。这个时候,建议采用一些平价替代方案,训练一下自己打标签、建分析思路的能力,之后尽快跳槽到正规大厂比较好。

本文由斑斓星球作者【接地气的陈老师】,微信公众号:【接地气的陈老师】,原创/授权 发布于斑斓星球,未经许可,禁止转载。

题图来自 Unsplash,基于 CC0 协议。

阅读全文
原文链接:https://sk5ip.com.cn/yunyingzhuanlan/zimeitizengzhang/zuoshujushinianzheshiwojianguo/,转载请注明出处~~~
0
分享海报

做数据十年,这是我见过最好的因果推断模型!

拆解、相关、实验、匹配……四种因果推断方法一次讲透!十年数据老司机拆解优劣,附真实踩坑案例,帮你选对模型、找准真因,不再被业务追问哑口无言。

做数据十年,这是我见过最好的因果推断模型!

很多人,都怕被问到:“到底导致问题的原因是什么!”大家都会觉得多种因素相互交织,很难分析清楚。今天介绍4种常见办法,从土办法到模型都有!

1  常见方法1:拆解法最常见的方法是:拆解法。

把一个结果指标,从多个角度拆解,找到影响它的原因。举例:昨天有4个推广渠道,一共获客100,今天只获客80,问为啥获客少了。

做数据十年,这是我见过最好的因果推断模型!

拆解法做法(如上图):

1、把总获客数,按四个渠道拆解,发现A渠道获客最少。得到结论1:因为A渠道少了,所以总获客少了。

2、把A渠道的获客,按获客流程拆解,拆解为展示页-落地页-转化三步,发现是转化环节少了,得到结论:因为A渠道的转化环节出了问题,所以总获客少了。

3、总结:因为A渠道转化环节出问题,这是获客少的原因。看起来回答得很完美,原因找到了!可这种答法经不起业务部门再问一句:那为什么A转化差了呢?

我也没改文案呀?

投放经费也没少呀?

前后只差1天,为啥差异这么大?

为啥只有A变差了,其他又不变呢?一个都回答不上来……所谓的拆解法,本质上只是通过细分,锁定了问题发生的位置。并不能找到元凶。所以常常被用来发现问题,而不是解释问题(如下图)

做数据十年,这是我见过最好的因果推断模型!

2  常见方法2:相关系数法

统计学里有相关分析的方法。而且有个看起来很复杂公式(如下图):

做数据十年,这是我见过最好的因果推断模型!

这次有一个复杂的公式做支撑,应该很科学了吧?但是!这么搞,很容易搞出来统计学领域经典的“龙脉梗”

1、中国GDP年年涨

2、我家门前的树年年涨

3、把两个数据带进去,算出相关系数0.994、所以我家门前的树是中国的龙脉!相关分析,本质上不是“分析”,而是计算。

只要两列数字保持相同/相反走势,就能算出来很高的相关系数。至于这个相关系数在现实中,到底有没有含义,就不管那么多了。

因此,相关分析可以大范围地筛选指标,过滤掉纸面上不相关的,真正的因果分析还要深入做(如下图)

做数据十年,这是我见过最好的因果推断模型!

3  常见方法3:随机实验

从本质上看,因果推断问题难解,是因为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。因此,朴素的解题思路,就是:控制其他因素的影响,只测试我们关心的那个因素的影响。

我们可以把影响因素记作X,结果记为Y,分析目标是得出X→Y的效果如何控制影响因素呢?最好的办法就是做随机实验!随机实验被称作因果推断的黄金法则。

只要随机分组做的足够充分,就能生成两个一模一样的个体,从而剔除其他因素影响。之后,对其中一组施加我们想要的影响,另一组不施加影响。然后观察两组指标差异(如下图)

做数据十年,这是我见过最好的因果推断模型!

但是,实际工作中开展ABtest会很复杂,因为需要产品准备不同设计,开发做不同版本,工作量太大。

而且当测试的因素很多时,因素之间可能存在:1)

交叉效应:两个动作同时生效时,产生更好/更坏作用2)

新奇效应:新上功能时大家图好玩,事后又不喜欢了3)

覆盖效应:影响大的把影响小的覆盖掉4)

季节效应:只在特定时期,人们需要这个功能所以,一定要提前做好功课:1)

到底我测试的X是啥2)我想影响的Y是啥3)有没有季节问题4)有没有重大事件干扰5)有没有可能多因素交叉最好是提前做好分析,找到问题最大的点以后再逐一测试

做数据十年,这是我见过最好的因果推断模型!

综上来看,随机试验方法很好,但是需要较多前期准备,且可能涉嫌区别对待用户,不太适合在线下开展,更适合在线上开展(它区别对待了,你也难感受到)

做数据十年,这是我见过最好的因果推断模型!

4  匹配法注意!

很多场景没法上ABtest,比如线下门店,不可能同一个商品,一个客户来了收30,另一个收20,会被投诉到工商局的!此时可以用匹配法,常见的,比如:DID:找发展趋势相同的匹配,对比政策影响效果PSM:先算评分模型,找评分接近的匹配,对比效果RDD:以某个特殊时间点(比如18岁成人礼),做前后时间对比

本文由斑斓星球作者【接地气的陈老师】,微信公众号:【接地气的陈老师】,原创/授权 发布于斑斓星球,未经许可,禁止转载。

题图来自 Unsplash,基于 CC0 协议。

阅读全文
原文链接:https://sk5ip.com.cn/yunyingzhuanlan/zimeitizengzhang/zuoshujushinianzheshiwojianguo/,转载请注明出处~~~
0
分享海报

评论0

请先

站点提示

🎉 斑斓星球国庆放假通知

尊敬的客户:

根据国家假期安排,斑斓星球国庆节放假时间为 10月1日(周三)至10月6日(周一),共6天。10月7日(周二) 正式恢复办公。

⚠️ 假期服务提示:

感谢您的理解与支持,提前祝您国庆快乐!🎇

斑斓星球 2025年9月24日

显示验证码

社交账号快速登录

微信扫一扫关注
如已关注,请回复“登录”二字获取验证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