所有分类
  • 所有分类
  • 攻略

做数据十年,第一次见这么好的“活动复盘”报告(套路+模版)

随着618等大型活动的落幕,企业和团队急需一份清晰、系统的复盘流程来评估活动效果、总结经验教训。本文详细介绍了活动复盘的四大关键步骤:目标回顾、效果评估、原因分析和优化建议,并结合实际案例,提供了实用的分析方法和模板。

做数据十年,第一次见这么好的“活动复盘”报告(套路+模版)

刚过618,有一堆复盘报告要写。同时,还有很多常规的活动,比如新人发券,老用户召回等等。如何进行全面深入的复盘?今天一文带大家看清楚,一共4个步骤哦。

一、目标回顾

活动复盘报告的第一页,应写清楚:

1)活动时间:开始/结束/每阶段市场

2)活动规则:目标人群/参与商品/优惠力度

3)活动目标:计划达成XXX销量/吸引XXX客人

这一页的作用,是“清晰标准,买定离手”。因为做活动复盘,最怕目标不清晰,看到效果不好就反复横跳,企图通过修改目标的方式强行过关。所以第一页,先把规矩讲清楚。

注意!活动本身有五种类型,目标设定可以很灵活。也不是每个活动都必须设个业绩目标的(如下图),提醒业务,提前规划好目标,能有效提高复盘效率,彰显业务贡献。

做数据十年,第一次见这么好的“活动复盘”报告(套路+模版)

二、评估效果

复盘报告第2页~第3页,要列出:

1)本次活动是否达成预定目标

2)本次活动投入多少,投产比如何

3)本次活动与同类型活动相比,效果更好/更差

做数据十年,第一次见这么好的“活动复盘”报告(套路+模版)

特别提醒,第三点很重要!优秀的分析师,会建立一个活动标签库,将同一类互动编制成册,打上标签,这样后续深入分析“为什么没达标”时,能横向对比,找到很多线索(如下图)。

做数据十年,第一次见这么好的“活动复盘”报告(套路+模版)

三、原因分析

复盘报告第4页~第5页,要分析未达标原因。

第一:有可能活动不达标,是执行本身出了问题,比如:

1)活动未能按时上线

2)活动期间出现缺货

3)人数多过导致系统宕机

4)活动素材出错临时更换

这些情况可能只是一段文字描述,但是会结结实实影响效果。应提前收集信息,先呈现出来。

第二:对活动流程进行分析,可以发现推广渠道/文案/活动路径上典型问题。

做数据十年,第一次见这么好的“活动复盘”报告(套路+模版)

第三:对参与活动的各商品购买率分析,可以看出选品的问题,常见的比如:

1)选了10款产品参与,仅2款畅销 → 选品不行!

2)设定了买赠组合,结果销量不如单品→ 搭配没选好

3)针对旧品打折清仓,结果清不动→ 打折力度不到位

4)新品定价明显高于同行,推不动→ 调价/调整卖点,体现价值感

第四:对于参与活动用户行为分析,可以看出活动是否偏离预设方向。

1)产品目标是青少年用户,结果35+购买占比60% →推广偏差

2)针对沉睡用户持续唤醒,结果响应率不足1% → 手段不给力

3)定位高端商品打折,结果80%购买者是羊毛客 → 促销方式不对

这一部分析可以做的很深入,如果页数不够,扩展到5~6页都行。横向对比是非常重要的,很多人不去和其他活动横向对比,只盯着当前活动的数据,是很难下结论的。

四、优化建议

复盘报告第6页,应给出相应整改建议。如果我们在4~5页里做的分析到位,那么提出建议是水到渠成的。

1)执行不到位 → 培训运营人员,加强流程管理

2)推广不到位 → 更换素材/主图,更换推广计划

3)流程不合理 → 压缩流程,简化用户操作

4)选品不给力 → 更换选品/追加折扣力度

5)用户不配合 → 进一步用户分析

然而,实际工作中,大家最怕的还是用户类/产品活动,一句“到底怎么衡量自然增长”,引出ABtest,因果推断,复杂因素拆解等多重问题。

本文由斑斓星球作者【接地气的陈老师】,微信公众号:【接地气的陈老师】,原创/授权 发布于斑斓星球,未经许可,禁止转载。

题图来自 Unsplash,基于 CC0 协议。

阅读全文
原文链接:https://sk5ip.com.cn/yunyingzhuanlan/zimeitizengzhang/zuoshujushiniandiyicijianzheme/,转载请注明出处~~~
0
分享海报

做数据十年,第一次见这么高级的数据分析

在数据分析领域,什么是真正的“高级”?是复杂的技术模型,还是能够实际解决问题的实用方法?本文将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实际案例,深入探讨数据分析中的“高级”概念,并提供实用的建议,帮助读者提升数据分析的“高级感”。

做数据十年,第一次见这么高级的数据分析

“你有没有做过高级的数据分析?”

这个问题一出,又问劈了很多同学。

妈耶,平时都在跑取数单,啥是高级的数据分析见都没见过,咋整?今天系统分享一下。

一、通俗解释,什么算高级

问一个简单的问题:汽车上如果没导航,能不能开车?答:绝对可以。实际上导航普及也没几年时间。但没有导航,开车会异常麻烦:找不到路;错过路口兜一大圈;傻乎乎堵在路上不会绕……总之开车效率低了很多。

这时候,只有各种路况牢记于心的老司机才能又快又准的抵达终点——这是人们通常心目中的“高级司机”。如果你去采访他,他一定有很多“高级开车方法”可以分享。

但是有了导航以后,开车学习成本极大降低,以前菜鸟连路都找不到,现在按着导航走,也能大差不差地到达终点。虽然高级的司机肯定还是会略快一点,但是高级程度已经大大下降了——因为结果上的差距拉近了很多。

虽然老司机们口头上还是会有很多复杂的,难以学习的技巧,但是结果的差距相近,让人们不再那么迷信他们。反而开始吐槽他们的各种恶习:加塞、压实线、变道不打灯……

所以我们看到,所谓的高级有两种理解:

1、业务上的高级:被少数高人掌握,结果上又快又准,口头炫酷复杂。

2、技术上的高级:能帮助大量菜鸟,结果上提升效率,操作简单轻松。

那么问题来了:数据分析,算是技术呢?还是业务呢?

二、高级的数据分析,需要什么

之所以举导航的例子,是因为数据分析和导航非常类似:

做数据十年,第一次见这么高级的数据分析

所以理论上,最高级的数据分析成果,就应该类似导航:

做数据十年,第一次见这么高级的数据分析

真正高级的数据分析,是体系化作战,以业务流程为保障,以数据采集为基础,以报表为骨干,以数据产品为卖点,兼有业务经验沉淀与模型辅助,是一套简单易用的工具体系(如下图所示)。

做数据十年,第一次见这么高级的数据分析

但是,如果在面试或者对外交流的时候,经常有些不懂行的人出来嘀咕:你这个做得不够高级呀。为啥呢???

三、为啥不识货的人那么多

越高级的数据分析,在菜鸟眼中越简单!

因为其中太多脚踏实地干活的部分,完全不够炫酷、玄幻、高大上嘛!

他们会不停嚷嚷:

数据本来就很大呀!

不就是做个报表吗!

不就是做个提醒吗!

你这预测也太简单了!

能不能我嘴上不说,你自动预测我心里想什么!

你要是试图给他们解释:这个只是看起来简单,需要打通n个系统,做n多埋点,采集n多数据,进行n次反复实验。就像你要跟他解释导航软件需要搞卫星遥感,街道实拍,预计算路径一样——他既听不懂,也不觉得很高级。

他们会继续嚷嚷:导航不是很多人都能做吗,不就是输入一个地址吗,有啥难的。总之,对他们而言,操作简单就是方法简单,只要听懂名字就等于理解过程。他们渴望的是过程听不懂且效果出人意料地牛逼的玩意。

是滴,菜鸟们需要的不是个数据分析师,而是个巫师。带着尖尖帽子,拿着魔杖,穿着灰色长袍,口中念着:阿瓦达克拉夫拉!然后变出一堆钞票来。你不张嘴,他掐指一算,便知施主今日星座运势——这看起来多高级!

当然,行业里还是有识货的人,但是万一遇上这种菜鸡,还偏爱跟你较真:“你有没有啥高级的方法”,该咋对付呢?

四、如何提升数据分析的高级感

我们拿看似最简单的销售分析举个例子。注意,以下方法只适用于面对不懂行且豪横的坏人。本质上,这种质疑来自对数据分析工作的不理解,和对自身能力的过度自负。所以想要怼回去,刹掉对方的锐气,可以这么干:

第一步:反客为主。

把他想抨击你的话,主动说了。走他的路,让他无路可走。

做数据十年,第一次见这么高级的数据分析

第二步:展示神迹。

注意:评价数据分析方法是否高级,本质看效果。所以想说一个高级的东西,先讲,这么干有什么好处。(如下图)

做数据十年,第一次见这么高级的数据分析

第三步:引经据典。

本质上菜鸟们喜欢:模型、思维、范式这种巨牛逼的名字,所以起个牛逼名字。比如:“我用数据分析发现了与销售业绩关联度高的5个维度”,直接叫“构建销售五力模型”。是不是逼格一下上来了。类似的:“我按照5个维度对销售进行了聚类分析,划分为5个群体”直接叫“构建分层精准运营体系”……绝对好使!

做数据十年,第一次见这么高级的数据分析

第四步:繁花似锦。

不要解释太多操作细节,解释多了,他听懂了,还嫌弃你不够“高级”。类似:“我按照XXX规则提取销售名单交给业务部进行跟进,经过1个月检验发现65%预测正确,30%出现误差”就太脚踏实地了。直接叫:“建立赋能系统,进行5轮迭代,持续优化模型效能”直接把人看趴下。

做数据十年,第一次见这么高级的数据分析

差不多几步下来,对方或是喷人锐气丧尽,或是被吹得心满意足。如果有诚意合作的就直接往下聊了。如果是故意找茬的人,也无从下口——因为他自己也没有高明到哪里去。

那些天天吹高大上方法的人,一碰上数据采集,一碰上数据清洗,一碰上落地流程,基本都化成灰了。想反抗都反抗不了。

陈老师每次去见类似的好高骛远的客户,都喜欢直接下载他们的APP,或者去他们的门店逛一圈。核心就关注他们的数据采集流程,以及活动规则设定。

当我切换到微信小号一遍又一遍薅新人羊毛,让我在销售/导购那里听到:“先生您随便填一下这个就好”,我都会截图、录音记录。之后再遇到跟我扯各种高级、智能、神奇方法的时候,就把这些基础数据质量问题甩出来给大家看,然后话题基本都转成:粪坑之上能不能盖摩天大楼,哈哈哈。效果群拔。

当然,作为从业者,我们还是希望业内浮躁盲目的气氛少一点,大家多认真干活,这也是陈老师努力科普的原因。并且这里有些工作,比如预测业绩,比如预测响应率,还是需要用到一定算法,比直接跑报表有技术含量。

想做出高级的数据分析,需要构造更复杂的分析逻辑,具体考虑问题。

本文由斑斓星球作者【接地气的陈老师】,微信公众号:【接地气的陈老师】,原创/授权 发布于斑斓星球,未经许可,禁止转载。

题图来自 Unsplash,基于 CC0 协议。

阅读全文
原文链接:https://sk5ip.com.cn/yunyingzhuanlan/zimeitizengzhang/zuoshujushiniandiyicijianzheme/,转载请注明出处~~~
0
分享海报

做数据十年,第一次见这么棒的“业务分析模型”

本文将为您介绍四种实用的业务分析模型,包括总分式模型、矩阵式模型、循环式模型和逻辑树模型。这些模型能够帮助您从不同角度分析关键指标、评估业务表现、处理供需匹配问题以及诊断问题原因。

做数据十年,第一次见这么棒的“业务分析模型”

经常有同学困惑:“遇到业务问题,该怎么快速找到思路?”这里推荐四个好用的模型,能快速帮你找到思路。同学们记得先点赞再看,后边遇到问题,还可以翻出来再对照下。

第一类:总分式模型

总分式模型一般用于:分析一个关键指标是否出问题。比如:

1、收入为什么低了?

2、成本为什么高了?

3、费用为什么多了?

此时,需要把整体收入根据渠道、商品情况拆开(如下图),从而看清楚:

1、哪些是占收入大头

2、哪些是新增长点

3、哪些地方有问题

做数据十年,第一次见这么棒的“业务分析模型”

成本分析也能用类似方式,比如分析一个商品的生产成本,需要拆解:

1、该商品需要哪些原材料

2、该商品有多少步工序

3、每一步需要多少人工,投入多少原料

总分式模型应用非常广泛,因为大部分业务部门就只背一个关键KPI指标,因此直接拆KPI指标,就能得到该部门的分析模型。但要提醒的是:总分式模型只能发现问题点,无法深入分析原因,要深入分析得用别的模型

如果遇到一个部门同时有好几个任务,那么拆解会复杂,但仍然可以用总分式模型。比如一个公司的客户服务部门,工作职责同时有:

1、接客服电话

2、跟进售后服务

3、借售后机会推销新品

此时,它的总分式模型如下图,要列出每一个任务的投入,产出,过程指标。

做数据十年,第一次见这么棒的“业务分析模型”

第二类:矩阵式模型

矩阵式模型一般用于评价业务表现好坏。比如把收入成本摆在一起,对某个业务的投入产出情况进行分析,评价业务表现,发现问题点。

做数据十年,第一次见这么棒的“业务分析模型”

当然,实操的时候,收入、成本的形态会很复杂:

  • 收入端:不同商品、不同客户、不同渠道、有没有促销叠加
  • 成本端:变动成本、固定成本、前期投入的沉没成本

因此,矩阵式模型的关键,在于:根据业务特点+业务目标,合理地划分收入/成本。

做数据十年,第一次见这么棒的“业务分析模型”

比如开店,如果仅评估当月经营情况,是不需要考虑沉没成本的。但考虑新开店计划,就必须考虑沉没成本的回收速度。比如促销活动评估,自然增长率既可以用历史同期,也可以用活动前后,也可以设参照组,需要结合活动形式具体考虑。这是非常考验数据分析/财务分析水平的事情。

第三类:循环式模型

所有“供需匹配类问题”,都适用循环式模型,比如电商/零售的商品管理,比如互联网平台业务中打车,都属于这个情况(如下图)因为业务是循环开展的,因此一般会选一个起点开始分析。

比如商品进销存管理,可以:

1、先盘点库存

2、参考过去销量,预估未来销量

3、进行缺货情况判断

4、做出下架/补货决定

做数据十年,第一次见这么棒的“业务分析模型”

注意!在循环式模型中,人们很喜欢问:“供需到底匹不匹配?”供需匹配实际上是个动态过程,不是一个固定参数算出来的。而且受供给端影响更大。比如上了一个受欢迎的全新产品,用户原本没有的需求被激发。比如打车,推出一个更廉价的车型,用户需求又变多了。

所以,解供需匹配问题,一般设定观察指标,比如:

  • 新商品上市后30天售罄率
  • 新品上市后购买人数
  • 新品上市后连带率
  • 新品上市后其他品下降幅度
  • 新品上市后大盘增长

如果新品上市数据表现好,就持续做,如果不行,就停手,这是经济学上讲的“边际效益高低”问题

第四类:逻辑树模型

逻辑树模型一般用来诊断问题。之所以叫“树”,是因为在诊断问题的时候,经常需要做“是XX原因,不是XX原因”的判断,这些判断逻辑写出来形同树枝。

比如要分析:为什么A店铺销量不达标。有一位同学提出:是因为A店的位置不好。那么他提出这个假设的时候,就默认了:不是因为A店的店长不行。此时写出来分析逻辑如下图所示(如下图):

做数据十年,第一次见这么棒的“业务分析模型”

如果想进一步验证判断,就需要大量列举数据,支持结论。随着例子的增多,逻辑树也会越来越大(如下图):

做数据十年,第一次见这么棒的“业务分析模型”

逻辑树模型最考验数据分析能力

1、如何提合理的假设

2、如何设计排查假设顺序

3、如何设计实验验证真伪

每一项都是硬功夫

对着数据库里的表冥思苦想,可能到头来还是发懵。

本文由斑斓星球作者【接地气的陈老师】,微信公众号:【接地气的陈老师】,原创/授权 发布于斑斓星球,未经许可,禁止转载。

题图来自 Unsplash,基于 CC0 协议。

阅读全文
原文链接:https://sk5ip.com.cn/yunyingzhuanlan/zimeitizengzhang/zuoshujushiniandiyicijianzheme/,转载请注明出处~~~
0
分享海报

评论0

请先

站点提示

🎉 斑斓星球国庆放假通知

尊敬的客户:

根据国家假期安排,斑斓星球国庆节放假时间为 10月1日(周三)至10月6日(周一),共6天。10月7日(周二) 正式恢复办公。

⚠️ 假期服务提示:

感谢您的理解与支持,提前祝您国庆快乐!🎇

斑斓星球 2025年9月24日

显示验证码

社交账号快速登录

微信扫一扫关注
如已关注,请回复“登录”二字获取验证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