所有分类
  • 所有分类
  • 攻略

做数据十年,第一次见到这么棒的“归因模型”

数据分析中,多影响因素归因是棘手难题,其本质是部门间对价值归属的争议。简单用线性回归等方法拆解易出误判,文章提出破局思路,同时指出实际操作中仍面临资源争夺、责任推诿等问题。

做数据十年,第一次见到这么棒的“归因模型”

数据分析领域有几个经典的终极难题。多影响因素归因,绝对是其中最让人头大的。特别业绩好的时候,品牌、售后、客服、供应链、运营、产品、商品管理都会跑来,说:“今年业绩不错呀,公司多赚的10个亿,到底几个亿归功于品牌,到底几个亿归功于供应……请量化分析一下,谢谢”。你是不是很想说:为啥业绩差的时候,不讨论“今年亏的钱,有几个亿是归功于我呀……” 哈哈,今天一起来看下,怎么解这个难题。还没关注陈老师的同学,记得先关注点赞哦。

一、多影响因素

归因的本质表象上看,多影响因素归因,难在很难拆解数据。本质上看,多影响因素归因,是部门间分赃不均的结果。每个部门都太急于证明自己的价值,总想努力跟业绩指标挂上联系。因此,多影响因素归因,本质上是在衡量部门价值,这才是核心难点。很多同学会忽视这个核心问题,用一些简单的数据方法处理。比如:把各个部门的费用设为x,把业绩设为y然后怼一个线性回归模型出来。然后把各个参数的系数视为贡献大小。首先,这么干不符合因果推断模型的基本假设:

1)已穷尽关键影响因素(实际因素多了去了,不能只看费用)

2)X→Y符合线性关系(不见得是线性关系,甚至可能没关系)其次,算出来的结果可能导致错误判断。比如:算出来销售的系数是2,供应链的系数是1,那明年多找2倍的销售,却只提供1倍的商品,还能有这个销售业绩吗?肯定不可能啊,有枪没子弹啊!部门之间分工合作,不是简单的1+1=2的关系,这是常识。因此强行割裂部门间联系,把不同分类的部门拉在一起评价,是注定要扑街的。因此,破局思路,在于从一开始,就应该直接否掉这种一条公式打天下的想法。从部门工作性质出发,建立科学的衡量机制,从而有效化解这种立功焦虑。

二、破局思路

想破局,首先得分清各个部门的工作类型与贡献方式(如下图):

做数据十年,第一次见到这么棒的“归因模型”之后,就可以分门别类进行分析考察。软支持类:放弃直接关联销售业绩,按需分配。软支持的核心问题,在于不能自证清白。对于品牌宣传而言,即使所有宣传都带链接,导流到购买页面,也无法证明到底用户购买是多大因为品牌(而不是商品本身)。况且,至少6成以上的品牌宣传,根本连带货链接都没有,就更无从谈效益了。客服、售后也同理,虽然顾客找上门来的时候,这两者服务很重要。但是主动发起的客户比例少,因此很难关联整体业绩。这种不做不行,做了又不直接拉动收入的事,最好直接按整体收入比例分配资源,考核自身的效果。比如根据产品生命周期/时间,配置宣传力度(如下图)宣传能达成足够市场认知,覆盖足够人数(考核点击、转发、阅读数等等)即完成任务。

做数据十年,第一次见到这么棒的“归因模型”比如客服、售后。根据业务总量分配资源和人力。考核本身服务满意度,服务覆盖率,从呼叫到响应的速度,严重投诉/风险事件的应对速度,等等。做好本职工作及完成任务。硬支持类:考核。硬支持类,比如供应链的工作,考核就简单清晰很多:供给到位,损耗降低。并且追求的是峰值控制与长期水平的下降。太过计较一城一地得失,反而容易定出来很死板的流程,搞出很多乌龙(如下图)

做数据十年,第一次见到这么棒的“归因模型”硬拉动类:引入ABtest机制,提前预设目标。硬拉动类,比如促销活动,优惠券派发,属于叠加buff的做法,因此必须事先设好控制变量,否则混在一堆因素里,事后根本无法拆分。比如事先设定好拉动的总目标,事先测试方案效果,事中余留参照组,采集过程数据,这样才能在事后做好区分。硬拉动类是可以评估的,问题总是出在:事先不做工作,事中不留参照,不踩数据。啥都没有,事后能分析出来就见鬼了。

做数据十年,第一次见到这么棒的“归因模型”核心流程:建立分级机制,深入分析影响。核心流程里,销售和产品互怼的事也很常见,但是这种互怼是可以分析出,到底过错在谁那边的。只要建立好分级机制,对渠道质量、商品属性进行打标签分析,监控过程转化率,是可以做深入分析的,因此核心流程尽量多做分析,不留扯皮空间(如下图)。

做数据十年,第一次见到这么棒的“归因模型”三、现实永远很骨感

以上只是理想状态下的建议,实际开工:

总有人想争取更多资源,大喊:“品效合一!”“心智资源!”

总有人认为客服售后没必要,今年再扣他点费用?(从而引发服务部门的奋起反击“老子也有贡献!”)

总有人喜欢夸大自己贡献,促销活动效益写的巨高,甚至比自然销量还高。

总有人怕被追究责任,拼命往:没有促销!没有支持!产品不给力上推责任。所以有关“到底每个部门贡献多少,能不能具体到每一块钱里几毛几分是谁来的”的议题,永远不会停下来。只能且行且珍惜……四、小结类似的数据分析难题,还有很多:

为什么ABtest中实验有效,投产没效,到底怎么测得准!

自然增长率要怎么计算,才是全宇宙最公平合理的!

用户心智资源的开发与认知深度的变化,如何衡量!

销售预测,到底怎么才能预测100%精准!

……每一个问题,都是表面看似数据分析,背后是人心贪婪,推过揽功。业绩好了就说是自己做的,业绩不好就甩给外部因素和内部各种无法量化的因素,以图自保。应对复杂问题很困难,可以找我直接讨论哦。

本文由斑斓星球作者【接地气的陈老师】,微信公众号:【接地气的陈老师】,原创/授权 发布于斑斓星球,未经许可,禁止转载。

题图来自 Unsplash,基于 CC0 协议。

阅读全文
原文链接:https://sk5ip.com.cn/yunyingzhuanlan/zimeitizengzhang/zuoshujushiniandiyicijiandaozh/,转载请注明出处~~~
0
分享海报

做数据十年,第一次见到这么棒的“数据分析思路”

数据分析不是堆指标,而是理解业务的过程。本文提出五个关键问题,构建一套系统化分析思路,帮助数据人从“被动执行”走向“价值输出”,在模糊需求中找到清晰路径。

做数据十年,第一次见到这么棒的“数据分析思路”

做数据分析,总会面临这种模糊问题:

“分析一下运营情况,要深入一点”

“近期销售咋样,分析分析”

“分析下近期的活动……”

总之,字数越少,麻烦越大。因为真的不知道提需求的人想干啥。而且,往往这么提的还是部门领导,说完以后就消失不见了,想再当面沟通也很难见到人。最后,往往哼哧哼哧干半天,得到一句:“你就分析了这?我早知道了”真是让人苦不堪言。

咋办? 

一、建立思路的基本方法

为啥出现这种情况,核心在于以下五个问题:

  1. 谁要看?
  2. 为什么看?
  3. 想看什么?
  4. 看到什么程度?
  5. 看了又做什么?

这五个关键问题,我们一窍不通。而这五个问题,恰恰决定了数据分析成果是否被认可。所以只听一句:“你来分析分析”就埋头干活,基本等于自掘坟墓哈。干得越起劲,坟挖得越深,把自己坑得越惨。

数据分析输出的产品,不像大米白面能直接填饱人的肚子。数据分析的价值是相对的。如果提供的是对方知道的东西,即使给得再多,也不会被认可,甚至会被吐槽:“你太啰嗦了,说重点”。

所以标准的梳理数据分析的路子,就是整明白对方做了什么,想要什么?(如下图)

做数据十年,第一次见到这么棒的“数据分析思路”

但注意,上边的做法是乙方服务甲方/求职者去面试的做法。真要是在企业里边用,大家相互知根知底,是不需要前期铺垫这么多的。这时候,可以通过层层递进的五个问题,搞清楚:到底对方知道多少。(如下图)

做数据十年,第一次见到这么棒的“数据分析思路”

有了这个五个问题的答案,就能根据对方对业务现状的把握情况,确认分析重点了(如下图)。

做数据十年,第一次见到这么棒的“数据分析思路”

BUT!这是对一般人说的。如果面对领导,很多同学不敢直接问。冷冰冰地问来问去,搞得跟审犯人一样,不但自己张不开嘴,还可能引起领导吐槽:“我都想清楚了,要你干啥!”所以,得有些更灵活,简便的办法。

二、快速上手的五个要点

回到原点,想要做出让人认可的分析,本质上要解决这五个问题:

  1. 谁要看?
  2. 为什么看?
  3. 想看什么?
  4. 看到什么程度?
  5. 看了又做什么?

所以,可以从这五个问题入手,用更轻松随意的对话,找到突破口

突破口一:谁要看?  

比如领导要求:“分析下近期的活动”,那么可以问:

1、是给您本人看?

2、还是给负责活动的本门看?

3、还是给活动相关的财务、营运、供应看?

如果提问的人,刚好有明确的意图,他就会告诉你:

1、我本人想了解情况,我不太信运营自己说的

2、我觉得运营的人做的不客观,你给他们个参考

3、我想让各个部门都了解下当前的情况,科普科普

有了这个信息,后边做啥事就非常清晰了!

突破口二:为什么看?  

我们很想知道看数据的原因,但是又怕直接问“为什么”太生硬了。这时候可以用钓鱼执法的方式,直接甩一些业务上的话题出来,试探对方的真实意图。比如面对“分析下近期的活动……”可以说:

1、我看活动组的人加班加了好多天,是不是过程中很多问题?

2、我看活动上线后又发了2次补充说明,是不是出了啥事情?

3、我看活动的商品销量并没有大幅度增加,是不是有什么情况?

如果提问的人,刚好有心烦的事,他就会非常详细地和你吐槽:

1、活动策划太纠结

2、活动宣传不给力

3、活动效果不太好

知道了这些信息,后边的分析就有了基本定调,并且能够直插核心问题。

突破口三:看什么东西?    

我们很想知道输出的内容,但是又怕直接问“你想看哪些指标”太生硬了。这时候可以主动提示:可以看XXX东西,现场确认一下是否是对方需求。比如面对“分析下近期的活动……”可以说:

1、活动本身参与情况

2、活动投入产出情况

3、活动前中后大盘整体指标变动

4、近半年来同类活动对比

然后直接问:这样是否足够?

如果提问的人,刚好有想看的内容,他就会非常详细的和你说:

1、指标太多了/太少了,你得关注XX

2、时间维度太长/太短了,你得注意XX

3、分析角度太多/太少了,你得考虑XX

这样虽然结论不清楚有没有用,但至少内容上是对方要的。到时候数据出来,如果结论不满意,再一起看数据,看看下什么结论好,也容易交差。

突破口四:看到什么程度?    

我们很想知道输出内容的深浅,但是直接问“你想分析成啥样?”太过莫名其妙。这时候可以换个问法:直接告诉他,数据现状是啥!然后再问:还有啥是他不知道 or 特别想弄清楚的。

比如面对“分析下近期的活动……”可以说:

1、活动目标人数40万,实际参与30万

2、参与活动的人消费力比较高,活动消费1个亿,已经达标了

3、活动ROI比同类活动高,但是近期来活动参与率持续走低

然后直接问:这些情况是否足够回答您的问题?您还有啥想了解的?如果提问的人,刚好有纠结的难题,他就会非常详细的和你说:

1、客单价为啥高,要深入分析

2、参与率持续降低,也要深入分析

3、不要光看ROI,要看重复参与率

这样收集来的信息就太硬货了!能直接指向最终结论

当然,搞到硬货的基础是自己也得够硬!常规的指标监控,数据结果自己心里得一清二楚。这样才能问出硬核问题。或者掌握了做数据MVP的技巧,有本事现场做MVP测试。不然是无法拿到这种硬核信息的。

突破口五:看了做什么?    

我们很想知道输出内容最后被用到哪里去了,但是直接问“你想做什么?”显得太过傲慢——领导做什么,什么时候轮到一个小兵来管!这时候可以换个问法,直接抛出一个可能的行动方向,然后问:“我这么理解对不对呀?!”从而钓出对方的真实意图。比如面对“分析下近期的活动……”可以说:

1、是不是要马上上一个新活动,补这个活动的缺?

2、是不是要总结下本次的教训,下次不再犯?如果提问的人,刚好有想办的事,他就会非常详细地和你说:

1、我在考虑要不要改活动形式

2、我在考虑选一种更好的形式以后用

这样就清晰了,提问人对本次活动的心理估价,也能知道哪些输出有用。后续也清晰。 

三、灵活运用五要点

注意:五个要点的问法,可以一次性问完,也能分开问,不需要很死板。有趣的是,领导们也是有个人风格的。

  • 一般甩手掌柜型领导,问题1能回答清楚。这种人喜欢指定好谁干啥事,剩下的自己就不管了,因此对于“给谁看,看了起啥用”会比较清楚。
  • 一般技术出身的领导,问题3、4能回答清楚。这种人会关注细节,可会用数据思维思考问题,因此能聊得很细致。
  • 一般业务导向的领导,问题2、5能回答清楚。这种人虽然不关注技术细节,但是要办啥事,遇到啥问题是能讲出清楚的。

所以,同学们可以看菜下饭,根据领导风格选择合适的问题。这样既不显得唐突,又能体现自己的专业素质,还能为后边的工作扫清障碍。

有同学会问:那遇到稀里糊涂型领导咋办?!

答:得看对方是真糊涂还是假糊涂。所谓假糊涂,就是对方仅仅是不清楚现状,所以无法下判断,这时候可以先呈现数据现状(而且要尽可能全面)帮对方建立起来判断。

如果对方是真糊涂,比如靠前大厂头衔,靠吹嘘拍马,靠吃喝嫖赌,靠资历老而混上来的老糊涂蛋——那真的没啥办法了。这时候只能自求多福。

本文由斑斓星球作者【接地气的陈老师】,微信公众号:【接地气的陈老师】,原创/授权 发布于斑斓星球,未经许可,禁止转载。

题图来自 Unsplash,基于 CC0 协议。

阅读全文
原文链接:https://sk5ip.com.cn/yunyingzhuanlan/zimeitizengzhang/zuoshujushiniandiyicijiandaozh/,转载请注明出处~~~
0
分享海报

做数据十年,第一次见到这么棒的“数据分析思路”

数据分析不是堆指标,而是理解业务的过程。本文提出五个关键问题,构建一套系统化分析思路,帮助数据人从“被动执行”走向“价值输出”,在模糊需求中找到清晰路径。

做数据十年,第一次见到这么棒的“数据分析思路”

做数据分析,总会面临这种模糊问题:

“分析一下运营情况,要深入一点”

“近期销售咋样,分析分析”

“分析下近期的活动……”

总之,字数越少,麻烦越大。因为真的不知道提需求的人想干啥。而且,往往这么提的还是部门领导,说完以后就消失不见了,想再当面沟通也很难见到人。最后,往往哼哧哼哧干半天,得到一句:“你就分析了这?我早知道了”真是让人苦不堪言。

咋办? 

一、建立思路的基本方法

为啥出现这种情况,核心在于以下五个问题:

  1. 谁要看?
  2. 为什么看?
  3. 想看什么?
  4. 看到什么程度?
  5. 看了又做什么?

这五个关键问题,我们一窍不通。而这五个问题,恰恰决定了数据分析成果是否被认可。所以只听一句:“你来分析分析”就埋头干活,基本等于自掘坟墓哈。干得越起劲,坟挖得越深,把自己坑得越惨。

数据分析输出的产品,不像大米白面能直接填饱人的肚子。数据分析的价值是相对的。如果提供的是对方知道的东西,即使给得再多,也不会被认可,甚至会被吐槽:“你太啰嗦了,说重点”。

所以标准的梳理数据分析的路子,就是整明白对方做了什么,想要什么?(如下图)

做数据十年,第一次见到这么棒的“数据分析思路”

但注意,上边的做法是乙方服务甲方/求职者去面试的做法。真要是在企业里边用,大家相互知根知底,是不需要前期铺垫这么多的。这时候,可以通过层层递进的五个问题,搞清楚:到底对方知道多少。(如下图)

做数据十年,第一次见到这么棒的“数据分析思路”

有了这个五个问题的答案,就能根据对方对业务现状的把握情况,确认分析重点了(如下图)。

做数据十年,第一次见到这么棒的“数据分析思路”

BUT!这是对一般人说的。如果面对领导,很多同学不敢直接问。冷冰冰地问来问去,搞得跟审犯人一样,不但自己张不开嘴,还可能引起领导吐槽:“我都想清楚了,要你干啥!”所以,得有些更灵活,简便的办法。

二、快速上手的五个要点

回到原点,想要做出让人认可的分析,本质上要解决这五个问题:

  1. 谁要看?
  2. 为什么看?
  3. 想看什么?
  4. 看到什么程度?
  5. 看了又做什么?

所以,可以从这五个问题入手,用更轻松随意的对话,找到突破口

突破口一:谁要看?  

比如领导要求:“分析下近期的活动”,那么可以问:

1、是给您本人看?

2、还是给负责活动的本门看?

3、还是给活动相关的财务、营运、供应看?

如果提问的人,刚好有明确的意图,他就会告诉你:

1、我本人想了解情况,我不太信运营自己说的

2、我觉得运营的人做的不客观,你给他们个参考

3、我想让各个部门都了解下当前的情况,科普科普

有了这个信息,后边做啥事就非常清晰了!

突破口二:为什么看?  

我们很想知道看数据的原因,但是又怕直接问“为什么”太生硬了。这时候可以用钓鱼执法的方式,直接甩一些业务上的话题出来,试探对方的真实意图。比如面对“分析下近期的活动……”可以说:

1、我看活动组的人加班加了好多天,是不是过程中很多问题?

2、我看活动上线后又发了2次补充说明,是不是出了啥事情?

3、我看活动的商品销量并没有大幅度增加,是不是有什么情况?

如果提问的人,刚好有心烦的事,他就会非常详细地和你吐槽:

1、活动策划太纠结

2、活动宣传不给力

3、活动效果不太好

知道了这些信息,后边的分析就有了基本定调,并且能够直插核心问题。

突破口三:看什么东西?    

我们很想知道输出的内容,但是又怕直接问“你想看哪些指标”太生硬了。这时候可以主动提示:可以看XXX东西,现场确认一下是否是对方需求。比如面对“分析下近期的活动……”可以说:

1、活动本身参与情况

2、活动投入产出情况

3、活动前中后大盘整体指标变动

4、近半年来同类活动对比

然后直接问:这样是否足够?

如果提问的人,刚好有想看的内容,他就会非常详细的和你说:

1、指标太多了/太少了,你得关注XX

2、时间维度太长/太短了,你得注意XX

3、分析角度太多/太少了,你得考虑XX

这样虽然结论不清楚有没有用,但至少内容上是对方要的。到时候数据出来,如果结论不满意,再一起看数据,看看下什么结论好,也容易交差。

突破口四:看到什么程度?    

我们很想知道输出内容的深浅,但是直接问“你想分析成啥样?”太过莫名其妙。这时候可以换个问法:直接告诉他,数据现状是啥!然后再问:还有啥是他不知道 or 特别想弄清楚的。

比如面对“分析下近期的活动……”可以说:

1、活动目标人数40万,实际参与30万

2、参与活动的人消费力比较高,活动消费1个亿,已经达标了

3、活动ROI比同类活动高,但是近期来活动参与率持续走低

然后直接问:这些情况是否足够回答您的问题?您还有啥想了解的?如果提问的人,刚好有纠结的难题,他就会非常详细的和你说:

1、客单价为啥高,要深入分析

2、参与率持续降低,也要深入分析

3、不要光看ROI,要看重复参与率

这样收集来的信息就太硬货了!能直接指向最终结论

当然,搞到硬货的基础是自己也得够硬!常规的指标监控,数据结果自己心里得一清二楚。这样才能问出硬核问题。或者掌握了做数据MVP的技巧,有本事现场做MVP测试。不然是无法拿到这种硬核信息的。

突破口五:看了做什么?    

我们很想知道输出内容最后被用到哪里去了,但是直接问“你想做什么?”显得太过傲慢——领导做什么,什么时候轮到一个小兵来管!这时候可以换个问法,直接抛出一个可能的行动方向,然后问:“我这么理解对不对呀?!”从而钓出对方的真实意图。比如面对“分析下近期的活动……”可以说:

1、是不是要马上上一个新活动,补这个活动的缺?

2、是不是要总结下本次的教训,下次不再犯?如果提问的人,刚好有想办的事,他就会非常详细地和你说:

1、我在考虑要不要改活动形式

2、我在考虑选一种更好的形式以后用

这样就清晰了,提问人对本次活动的心理估价,也能知道哪些输出有用。后续也清晰。 

三、灵活运用五要点

注意:五个要点的问法,可以一次性问完,也能分开问,不需要很死板。有趣的是,领导们也是有个人风格的。

  • 一般甩手掌柜型领导,问题1能回答清楚。这种人喜欢指定好谁干啥事,剩下的自己就不管了,因此对于“给谁看,看了起啥用”会比较清楚。
  • 一般技术出身的领导,问题3、4能回答清楚。这种人会关注细节,可会用数据思维思考问题,因此能聊得很细致。
  • 一般业务导向的领导,问题2、5能回答清楚。这种人虽然不关注技术细节,但是要办啥事,遇到啥问题是能讲出清楚的。

所以,同学们可以看菜下饭,根据领导风格选择合适的问题。这样既不显得唐突,又能体现自己的专业素质,还能为后边的工作扫清障碍。

有同学会问:那遇到稀里糊涂型领导咋办?!

答:得看对方是真糊涂还是假糊涂。所谓假糊涂,就是对方仅仅是不清楚现状,所以无法下判断,这时候可以先呈现数据现状(而且要尽可能全面)帮对方建立起来判断。

如果对方是真糊涂,比如靠前大厂头衔,靠吹嘘拍马,靠吃喝嫖赌,靠资历老而混上来的老糊涂蛋——那真的没啥办法了。这时候只能自求多福。

本文由斑斓星球作者【接地气的陈老师】,微信公众号:【接地气的陈老师】,原创/授权 发布于斑斓星球,未经许可,禁止转载。

题图来自 Unsplash,基于 CC0 协议。

阅读全文
原文链接:https://sk5ip.com.cn/yunyingzhuanlan/zimeitizengzhang/zuoshujushiniandiyicijiandaozh/,转载请注明出处~~~
0
分享海报

评论0

请先

站点提示

🎉 斑斓星球国庆放假通知

尊敬的客户:

根据国家假期安排,斑斓星球国庆节放假时间为 10月1日(周三)至10月6日(周一),共6天。10月7日(周二) 正式恢复办公。

⚠️ 假期服务提示:

感谢您的理解与支持,提前祝您国庆快乐!🎇

斑斓星球 2025年9月24日

显示验证码

社交账号快速登录

微信扫一扫关注
如已关注,请回复“登录”二字获取验证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