走在午后的大学城商业街,阳光暖烘烘的,本该是熙熙攘攘的黄金时段,偏偏几家店铺门口冷清得让人心慌。玻璃窗上刺眼的旺铺转让红纸贴了一层又一层,老板们紧锁着眉头,一支烟接着一支烟。
一份份外卖订单从他们门前飞驰而过,奔向那些热闹的角落,斜对面挤满人的小店门口,外卖小哥的车都快停不下了。这鲜明的对比,简直像在嘲笑街上那些苦苦支撑的生意人:你们懂不懂现在的学生娃到底想要啥?
观察久了,那些悄然退场的店铺,大多犯了三个致命错误:
1、贵得不接地气:
一份简餐敢卖三四十?一件基础款T恤标价两百?学生们眼睛都不眨就划走了。他们精打细算的能力,远比我们想象的强。
2、土得掉渣:
装修风格还是十年前的老古董,产品包装毫无新意,连个能发朋友圈的打卡点都找不到。属于看一眼就觉得跟我没关系那种。
3、闷得发慌:
进去就是买东西,买完就走,全程零交流零乐趣。这年头,光卖货不行,还得卖点有意思的体验。
想真正俘获这批Z世代大学生,得摸透他们藏在消费行为下的核心需求:
1.社交货币制造机
对他们来说,去哪里消费,本身就是一种社交语言和身份标签。那个藏在老居民区一楼、毫不起眼的社区咖啡小店,老板是个大学生创业的学长,搞事情的脑洞特别大:周三固定是断网读书夜,手机统统锁进小木盒;周末有时是桌游争霸赛,有时是露天电影配爆米花。二十块一杯的咖啡,不多会儿就坐满了人,笑声聊天声就没停过。学生们在这儿认识新朋友,找到小圈子,甚至成了熟客之后自发组织活动。这里提供的,远远不止一杯饮料,更是一个温暖的、有归属感的社交基地。数据显示,超过64%的大学生将提供舒适社交空间列为选择消费场所的重要因素。
2.薅羊毛的快乐至高无上
性价比三个字,刻进了大学生的DNA。但他们精得很,不仅要便宜,还要便宜得聪明、便宜得有趣。校门外那条小吃街拐角处,有家不起眼的二手循环书店,老板是个特别会来事的姑娘。书卖得便宜不说,她鼓捣出一套“以书易书”和“读书打卡积分”的花样,带一本旧书来,能抵不少钱;坚持来店里看书满一定时长,或者在她的小程序上写几句书评,就能累积积分换咖啡或小点心。这招太狠了,学生们为了积分,主动延长停留时间,还呼朋引伴一起来看书刷分。小店人气旺了,书流转快了,还沉淀下一批黏性极高的回头客。用点小甜头,撬动巨大的参与感和复购率,这羊毛薅得学生开心,老板也赚到了人气与口碑的双赢。
3.深夜里的治愈补给站
大学的节奏像个永不停歇的陀螺,熬夜赶论文、刷夜备考是家常便饭。晚上十点一过,胃和心灵都在嗷嗷待哺。校东门外有个夫妻档的深夜豆浆铺,温暖得不只是那碗热豆浆。热乎乎的现磨豆浆、香脆的油条、软糯的粢饭团…都是些传统的、吃得舒服的碳水。老板夫妇话不多,手脚麻利,经常默默给熟客碗里多添半勺糖,或者送一小碟自己腌的咸菜。
凌晨时分,铺子里的灯光昏黄,零星坐着几个埋头看书或对着笔记本屏幕皱眉的学生,只有碗勺碰撞的轻响和食物的热气在默默流动。这份深夜里的踏实温暖,是紧绷神经最好的抚慰剂。外卖平台数据显示,大学周边区域晚上9点至凌晨3点的餐饮订单量,是白天平均水平的1.8倍以上。
4.表达自我的个性阵地
大学生们正处在探索自我、张扬个性的黄金期。消费,成了表达我是谁的重要方式。校艺术设计学院对面那条小马路,最近开了家空白T恤研究所。店面不大,但里面塞满了各种颜色的纯色T恤、卫衣,旁边就是好几台印花机和一面墙的创意图案(也可以自带设计)。几个学设计的学长学姐常驻店里做技术指导。开业没多久就成了校园潮流据点,学生们挤在店里,兴奋地讨论选什么底衫、印什么图案、摆在哪里最酷。穿着自己设计或参与设计的衣服出门,那份独特的自我表达和创造力被看见的满足感,是任何大牌LOGO都无法替代的。
这种深度参与的个性化定制体验,正好击中了年轻人渴望独特、拒绝千篇一律的心理需求。
那么,究竟开什么店最吸引大学生?答案就在这些真实的需求场景里。
成功的店铺,往往同时满足了多个痛点:它可能是一个好吃不贵、深夜还能抚慰心灵的宵夜据点;一个能淘到个性好物、顺便结交同好的二手循环商店;或者一个能动手创作、把想法变成实物的DIY手作空间…核心在于,你是否能敏锐地捕捉到学生群体未被满足的渴求,并将其转化为有趣、有温度、高价值的店铺体验。
想赚大学生的钱,千万别只盯着他们的钱包。得走进他们的生活、理解他们的焦虑与渴望。提供高性价比的实物是基础,但更重要的是打造让他们乐意停留、分享、甚至融入其中的空间与体验。当你的小店成为了他们校园记忆的一部分,成为他们社交、解压、表达自我的一个重要据点,人气和口碑自然会像滚雪球一样积累起来。
大学周边的生意经,不是冷冰冰的交易,而是一场关于理解、连接与共创的双向奔赴。
评论0